“这是我三刷绿皮书。”
2月25日,北京博纳悠唐国际影城,马云坐在放映厅的C位,亲自到场等待《绿皮书》的点映开幕。
作为阿里影业2018年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作品,《绿皮书》在海外斩获奥斯卡小金人,在国内上映3天票房突破1亿,属奥斯卡引进片中票房表现优异者。
过去一年,《绿皮书》、《我不是药神》这些热门作品都带有阿里影业的印记,它们也为阿里影业的增长注入强心剂。
不过,光辉成绩背后,阿里影业也在承压。
据阿里影业2019财年年报显示,其继续亏损2.54亿元,但同比去年已收窄近10亿元,不过阿里影业更名后累计超过35亿元的亏损,证明影业留下的“窟窿”还很大。
填坑,也是阿里影业的一大任务。
如今,阿里影业在业绩承压之下,自身在生态协同维度还要不断破局,同时,阿里影业背后的阿里大文娱也将面临相同的压力。
眉毛胡子一把抓
翻开阿里影业2019财年年报,净亏损收窄幅度超过80%的喜讯跃然纸上,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取消票补不无关系。
由于票补全面取消,阿里影业本财年的销售及市场费用同比下降超五成,达到15.792亿元,对其利润增长起到推动作用。
此外,阿里影业还有不少喜人的业绩。
比如,报告期内,阿里影业总营收30.338亿元,同比增长9%;互联网宣发业务营收24.636亿元,首次实现全年盈利。此外,阿里影业本财年的毛利润业继续处于高位,达到17.662亿元。
同时,阿里本期财报的盈利能力仍有不俗表现,虽然市场销售及服务成本同比增长31.64%至12.677亿元,但毛利率仍然达到58.22%的水平。
之所以能保持盈利向好,这与阿里影业过往一年的内容投资不无关系。由于“押中”《绿皮书》、《我不是药神》和《流浪地球》等爆款作品,这为阿里影业注入强心剂,推动其业绩、股价和市值的增长。
不过,业绩喜讯之外,问题自然也不少。
对阿里影业而言,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便是营收结构单一,这一财年也不例外。报告期内,阿里影业的宣发业务营收24.636亿元,占比超过81%,创下历史新高。
其中,阿里影业首次公布宣发业务明细,其中,票务服务营收11.864亿元,内容投资及宣发营收9.615亿元,它们可谓阿里影业的拳头业务。
同时,阿里影业另一重头内容制作业务营收4.589亿元,不仅占比只有15.13%,并且还同比下滑了约18%,此外的综合开发业务虽实现174%的同比增长,但1.11亿元的实际收入占比不到4%。
可见,营收向宣发集中,有人戏称阿里影业不是“电影公司”而是“电影票公司”。
不过,如今能打出宣发业务的长板,还能继续加速扩张,背靠大帝国的阿里影业必然具备着不少优势。
第一,技术实力。作为互联网巨头,技术显然是阿里的强项,也正基于此,阿里才能相继上线云尚SaaS平台和娱乐宝,在推广技术之时同时输出金融能力。
第二,资本实力。面对高投资高风险的影视行业,阿里影业的资本投入还将加入,而背靠阿里这棵大树,阿里影业也更有底气烧钱。
第三,流量优势。虽然阿里在文娱内容领域建树一般,但在金融和电商领域已占下山头,支付宝、淘宝等都是阿里的重要入口,这也为淘票票、灯塔等线上宣发业务提供了流量基础。
三项优势加持之下,阿里影业必须用加速度追赶前辈,当传统影视行业站稳脚跟,阿里影业必须用资本之力“大踏步”杀入产业链之中。
于是乎,阿里影业展开对行业上中下游的布局。
在上游,阿里影业以联合出品或主控形式介入影视项目制作,并通过云尚SaaS平台为影视剧组提供数字化服务。
在中游,拳头产品淘票票主控电影票售卖并赚取收入,再由灯塔大数据和淘票票专业版为片方提供数据化的宣发解决方案。
在下游,娱乐宝为院线提供回款、汇款的金融服务,新生的阿里鱼则借助电商优势为内容进行IP开发。
就这样,阿里影业通过自身优势抢占影视行业现存的每个机会,其扩张速度几乎与烧钱速度成正相关,这是阿里影业作为后进者不得不走出的路。
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。
这种策略称得上是阿里影业当下的最优解,但其中的矛盾在于,一方面阿里影业有业绩止损的压力,其要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来实现多元营收;另一方面,不断深入细分垂直的影视产业链,就意味着阿里影业还将加大投入,亏损问题一时难以解决。
资本和规模,阿里影业仍承受着业绩压力。
用资本为新领域生意开路,这种矛盾也时刻提醒着阿里影业:自己还得补课。
影业补课
阿里想做好影业,确实还缺几把刷子。
对于电影行业,俞永福曾点评到该行业“资金、人才高密度,同时高风险”,而人才和团队本身或许也是阿里影业的稀缺资源。
这从阿里影业四年三换班长的动作中也可见一斑。
2014年阿里以62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,并更名“阿里影业”,同时迎来第一任班长张强,作为中影的前副总经理,他擅长影视项目开发,阿里影业也希望借此吸收行业经验,并为其打下内容的江山。
但,这条道路却不尽人意。
张强在任期间,阿里影业完全主控项目仅2016年上映的《摆渡人》一部,且投资2亿元,最终票房只有4.8亿元,同时公司定位也是常换常新。比如,从互联网娱乐公司到互联网娱乐生态构建者,从内容提供商到平台提供商 。
最终,张强也只是过客。
坚持走内容路线是无可厚非的选择,【北京seo服务:15611115563】,但对阿里影业而言,影视制作所需的专业团队、行业资源乃至经验本身都需要时间沉淀,这很难发挥阿里在互联网端的优势。
于是乎,阿里影业迎来俞永福时代。
作为阿里帝国的“福将”,俞永福有着执掌UC、整合高德的丰富经验,同时还担任过阿里妈妈总裁,他是阿里移动事业群的肱股之臣,强大的管理能力以及对阿里的了解,让他成为操盘阿里影业的关键人物。
就这样,俞永福为阿里影业注入“新鲜血液”。
在大文娱维度,俞永福学习阿里的“小前台、大中台”战略,为文娱业务构建“前端业务团队,中台产品团队以及后台保障团队”的组织建构,同时对优酷进行整合。
在影业维度,俞永福还将淘票票整合为阿里影业子公司,并提出“新基础设施”战略,用互联网方式建设用户触达入口,探索综合开发的商业化道路,同时打造标准高效的内容产业化模式。
运用互联网长板做影视,阿里营业或许能hold住。
不过,影视行业正如俞永福自己所言是高风险行业,运用资本和流量快速生产的内容,其成长空间并不高,优秀商业电影的诞生也需要时间、资源和经验的多方加成。
正如淘票票总裁李捷所言,爆款没有方法论。
(责任编辑:admin)